“百变歌后”胡晓晴:收集美酒是我的人生爱好

中外酒业 2016/03/3017:42 显示图片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凤凰网酒业:http://jiu.ifeng.com/

在去年10月中国酒业协会举办的“理性饮酒·拒绝酒驾”大型发布晚会上,著名歌唱家胡晓晴一曲《呼伦贝尔大草原》,用童声、通俗、女高音、女中音、原生态五种声音完美演绎,那天籁般的嗓音、艺术大家的风范,当即征服了全场观众,引得台下掌声如雷。在观众强烈要求下,胡晓晴又演唱了那首家喻户晓、当年由她为电视剧《大宅门》倾情录唱的经典主题歌:

由来一声笑/情开两扇门

乱世风云乱世魂

平生多磨砺/男儿自横行

站住了是个人

有情意有担当/无依无傍我自强

这一身傲骨敲起来铮铮地响

有情义有担当/无依无傍我自强

集百草要让这世界都香

无悔一腔血/有意济苍生

百年风雨大宅门……

苍凉激越的歌声,高亢绕梁,震撼心灵。

这位出生于武汉、看上去略带柔弱的江南女子,竟有着如此豪迈壮美的情怀和气场!她的艺术感染力,把整个发布会的义演晚会推向高潮。演出结束后,众多观众围着胡晓晴合影留念,气氛之热烈让人心动。

胡晓晴,198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一曲《春天的钟》倾倒国内外亿万观众,在歌坛一举成名;1988年,她荣获全国第二届十大金曲演唱奖;同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金铁霖、王酩、李光伦、卢德武等教授;1989年,在日本亚洲音乐节上演唱的歌曲《远山》获颁银奖;1990年,与佟铁鑫一起演唱了《第十一届亚运会会歌》;1991年5月,随中央歌舞团赴菲律宾演出倍受好评;同年6月,随李铁映带队的中央慰问团赴西藏慰问演出,获文化部颁发的“珠穆朗玛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2001年4月,为电视连续剧《大宅门》演唱主题歌,一举将其歌坛生涯推向高峰;2001年,她被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流行演唱系特聘为客座教授,同年录制《胡晓晴歌唱教学速成》由广州俏佳人音像公司在全国出版发行。

2010年,胡晓晴赴美国参加《梦想之旅》巡回演出,好评如潮;2012年再赴美国参加《百年电影颁奖晚会》,一曲《呼伦贝尔大草原》用五种声音的唱法震惊四座。作为实力派歌唱家,她以演唱高难度歌曲赢得一壁江山。凡是她首唱的歌曲,一般很少能有人翻唱。当年《大宅门》的主题歌,最初是写给男声的,里面融合了京剧、豫剧、评剧、吕剧、梆子、大鼓、通俗和民族八种音乐元素,高亢激越、荡气回肠,歌词也写得非常棒。但男声试唱后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作曲家赵季平想到了胡晓晴。尽管胡晓晴当时尚未看到《大宅门》样片,仅凭其歌唱天赋和人生“坎坷”经历的感受,便一气呵成、超乎精彩地完美演绎了这首歌曲,将歌曲和剧中所要诠释的丰厚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令导演郭宝昌和主演陈宝国、斯琴高娃、雷恪生等艺术大师们惊叹不已,电视剧播出后立刻在亿万观众当中赢得空前反响和热评。多年后,只要听到这首歌,人们就会自然联想起《大宅门》里那众多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它已成为这部艺术巨制的记忆符号。

胡晓晴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力,一路走来一路歌声,成为备受观众喜爱的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并被人们誉为“百变歌后”。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主唱之一,在百名歌手演唱《让世界充满爱》时,她的不凡功力得以崭露;1986年,胡晓晴被评为神州歌坛十二星之一,先后录制了《恋人》、《百变》、《梧桐树》、《远山》、《夏日季节》、《痴情》、《西部狂热》等专集及拼碟80余盘,曾为电影《红楼梦》、《哥儿们发财记》、《幻影》等20多部电影配唱主题曲和插曲,为《西厢记》、《王昭君》、《上海的早晨》、《海灯传奇》等50多部电视剧配唱主题歌和插曲;她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心连心”、“欢聚一堂”、“朋友”、“音乐擂台”、“曲苑杂坛”等栏目的演出。2016年2月1日,春节来临之际的小年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春音乐会上,殷秀梅、戴玉强、刘丹丽、王丽达等多位歌唱家和歌手组合演唱了不同风格与特色的经典歌曲,其间胡晓晴一曲《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六种声音和宽广的音域技压群雄,把整个演唱会现场唱嗨了!

新春过后,胡晓晴即将迎来演出三十五周年、六十岁华诞,我们有幸采访了这位著名歌唱家。她不是那种以一首轻快明丽的小歌儿红得发紫的流行歌星,她生活中的朴素、平和、谦逊,与台上那强大的气场和巨大艺术感召力形成强烈反差,让人感受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靠的是一曲又一曲的精彩作品、引人入胜的艺术表现实力来赢得身价和尊重的,而不是炒作。她,是能让歌声永驻人们心中的歌唱家。

 

Q:胡老师,您谈谈当初是如何与音乐结缘的,跟您的生活环境或经历有关系吗?

A:我1956年出生在湖北省歌剧团的大院里,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我父母都是湖北省歌剧团的歌剧演员,我后来喜欢唱歌跟胎教估计有很大关系,因为我妈妈怀着我六七个月的时候还在演出,《洪湖赤卫队》就是我父母他们湖北省歌剧团演出来的。从小耳濡目染,看着大人们在院子里、戏台上演戏,他们一台戏演完了,我们小孩子们也在下面学会了。记得有一回他们演出《洪湖赤卫队》,我妈妈饰演韩母,我爸爸演冯团长,当演到彭霸天在牢房里把韩母绑起来准备抓走时,我在台下突然大哭起来:“别抓我妈妈,别抓我妈妈!”那会儿我大概也就两三岁。

我爸他们常说我自小就模仿能力极强。我爸爸演了一出叫做《赶脚》的戏,是那种楚调的,他说那段时间每次回到家都看见我在那儿学他演唱。后来长大了学唱歌,最初我也是从模仿开始的。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像现在,想听什么歌都可以网上搜,我们那会儿没这条件。当时,只要是收音机里、电影里好听的歌儿,我都要去模仿演唱。那会儿电视还不普及,我们家是凭票买了个九英寸的小电视,可把我高兴了好些日子,每天都看唱歌的节目。总之,无论唱片、收音机还是电视里的歌曲,只要让我听到了,都会变成模仿演唱的范本。后来有了“砖头”录音机,记得刚进歌舞剧院那阵儿,整天录了听、听了录,“砖头”录音机让我听坏了好几个。虽然刚开始缺少正规训练,但这种模仿给我打下了“戏路很宽”的基础。

Q:您是哪一年进入歌舞剧院的?在那儿您都学到了什么?

A:我是1981年进入武汉歌舞剧院的。在那之前,我在业余宣传队里干了好多年,当时在我们武汉业余文艺圈儿里还算蛮有名气的。那时候我唱郭兰英老师的《绣金匾》、唱关牧村的《美丽国土》,唱朱明瑛的《咿呀咿欧雷欧》,还有巴基斯坦电影《永恒的爱情》里的插曲……民族的、通俗的我都唱。每次出去演出,我一张嘴就有掌声,人家说我唱啥像啥。那个年代没有模仿秀,如果有的话,我算得上“第一人”了。

记得那会儿我老是拿奖,一等奖、二等奖什么的。后来,一次在文化宫搞汇演,我们武汉市的宣传部长听了我的唱,“慧眼识英才”,把我要到了武汉歌舞剧院,从此开始了专业演出。

那时候已经25岁了,进入歌舞剧院后,院领导并没有安排任何人教我,也不说原因,反正每次演出都把我放在第二个开场。当时我不理解,心想我的节目这么火,干吗老是把我放在第二个?开了三年“场”之后,我真的感谢武汉歌舞剧院:这三年的开场,对我是很好的锻炼,奠定了扎实的舞台把控能力。你第二个出场,场子还没热,你得想方设法把观众情绪调动起来。到了三年以后,一下子,所有的演出都把我放在最后压轴了。这就是磨练。

不过,那会儿我还是觉得自己没有人教,老是抻着嗓子瞎唱,唱到最后我说不行不行,必须得到北京学习学习了。

Q:您来到北京,师从的是哪一位老师,对您的演唱艺术带来怎样的提升?

A:在去北京之前,我先是遇上了李谷一老师,我很感激她,跟着她到外地去演出,让我大开了眼界。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意识到自己必须到北京去学习和提升了。

于是,1985年我怀揣400块钱,一个人跑到了北京,开始跟金铁霖老师学声乐。一年多以后,中央歌剧院的蔡克翔叔叔又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李光伦先生。师从这两位老师之前,由于过去发声方法不对,我的嗓子声带水肿,几乎唱坏了。正是这两位老师的悉心调教,把我的声带整个调理了过来,而且声音一下子就上去了。原来我的高音不行,而且真、假声老是“打架”。两位老师给我调完之后,声音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

此后,我又遇上了人生当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恩师——王酩老师。《妹妹找哥泪花流》、《难忘今宵》等歌曲,都是王酩老师的作品。拜王酩老师为师后,在那半年多的时间里,几乎他所有的新作都让我来首唱,而且每一首歌曲的风格都不一样,这给了我极好的锻炼机会。到了1987年底,中央电视台邓在军导演邀约王酩老师,请他为那年的春晚写一首压轴歌曲。于是,王酩老师推荐了我,并为我量身订制了《春天的钟》这首歌。

Q:这首在1987年中央台春晚演唱的《春天的钟》,可否看作是您的成名作?

A:是的。这首歌的歌词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朋友,朋友,

让我们静静地等,

还有还有五分钟,

未来希望和光明就要敲响春天的钟……

当时我去导演组试唱的时候,李双江老师就评价说:“这是我们国家目前最高档的流行歌曲”。

1987年,那个年代用这种带点欧美声乐元素谱写的歌曲还不多见,加上王酩老师是上海人,在大气的主旋律当中,他又把上海人那种细腻的“小弯小拐”巧妙揉和在里面,听上去既优雅、舒畅又不失曼妙、精美。

春晚以后,就因为这首《春天的钟》,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我。但《春天的钟》是一首非常大气的歌,尽管它音域不高,就到D,但确实很难唱,演唱时需要很高的技巧,后来我很少再去唱它,确实太难唱了,不敢轻易唱。有一年春晚,有三个男高音演唱过一次,效果不太理想。再后来,就没几个人能成功翻唱这首歌了。

Q:您是从一首高难度歌曲成名的。这对您是不是既有利也有弊呀?

A:是啊,从那以后,凡是圈子里的大歌、难歌,唱不了的,全都找我来了,我成了大歌、难歌的收罗家,全是这样的作品。你想想,唱完以后,人家虽然觉得好听,但没法传唱,这就有问题了。这也是我唱了那么多歌,却没能大火的原因,不像《你从哪里来》还有《好人一生平安》那些歌,很容易上口,大家一下子就流传开了。

Q:这首歌之后,您觉得还有哪首歌实现了自我超越?

A:超越不好讲,有几首感觉还不错。譬如1989年,去日本参加首届亚洲音乐节,我演唱了一首《远山》,这首歌在音乐节上获得了银奖,给国家争得了一定的荣誉……

九十年代后,那时候流行“下海”自己创业,我和身边的很多人都“下海”了。

Q:“下海”?“下海”做什么?

A:我就是跑到“海里”泡了一圈儿,差点没泡死,现在说起来就像打个哈哈,可那段时间着实不易。所以,我知道商场里头的艰辛、艰难。那种酸甜苦辣麻尝了个遍。

1995年,我跟朋友在武汉开设了一家啤酒坊,经营一种现酿的鲜啤酒,第一次跟酒结缘。

当时我有个朋友从德国学习回来,开发了一个小型鲜酿啤酒设备,风靡一时,到处都在上,于是我们也去做了这个。开业仅仅两个月,就大火特火起来。谁知生意太好招来妒忌,转租房子给我们的二房东千方百计设置障碍处处刁难,让我们无法继续经营,挤走我们他好接手自己做。后来尽管我们打赢了官司,却赔了钱,高额的装修成本打了水漂。那时候别人欠我的、我欠别人的“三角债”折腾了整整一年多,搞得我一度心灰意懒。从1995年到2000年,我几乎没有出来唱歌。

Q: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低谷期。您又是如何走出这段“低谷”的呢?

A:1999年前后,有时候跟朋友们出去散散心,到歌厅里唱两嗓子,大家都说:你这么好的嗓音,天天窝在家里不出去演唱,实在太可惜了。

那时候我已经从武汉歌舞剧院辞职。我想,要干老本行、继续唱专业,只有一条路可走:重返北京。

1999年12月31日,我们在武汉大学搞了一场千禧年迎春晚会,当时的煤矿文工团瞿弦和团长是节目主持,我见到他后说道:“瞿团,我想回北京。”他回答:“回北京?好啊!找我啊!”2000年,春节刚过,我就到了煤矿文工团,跟着团里去演出。当时王酩老师已经去世了,他的爱人王阿姨告诉我,付林老师在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当院长,让我去找他。付林老师也是我的恩人,他说那你赶紧来教学吧。从那以后,我就一边在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流行演唱系给学生们上课,一边在煤矿文工团参加演出……

Q:您的艺术生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迎来了重要转机?

A:那是2000年底,有一天录音师张正地给我打电话,说你赶紧给赵季平老师回个电话,他有事找你。我把电话打过去,赵老师告诉我,有个《大宅门》的主题歌已经有人录了,你能不能过来再试一试?我说:“好的!”第二天我就赶了过去,把唱词儿拿到手仔细看了看,赵老师又给我在钢琴上演示了一遍。我一听,又是一首高难度的歌曲,最高音到G,里头京剧、豫剧、评剧、梆子、大鼓、通俗、民族,各种元素都有。捋完一遍,赵老师说你明天就进棚录音吧,我说行啊。回到家里,我整整闷了一天,拿着歌词儿,越看怎么越像我前几年下海经商的坎坷经历?我心说这写的也太像我了!那时《大宅门》的样片儿我还没看过,就凭着歌词和自己的感受,把压抑已久的内心情感全部调动起来、融入歌中,一张嘴就把人的心给抓住了。第二天进棚录音,一遍唱下来,郭导说:“就是她了!”我说:“不行,里面还有两个地方有破音儿的,再补一遍吧。”郭导连说:“不补,不补,要的就是这种沧桑感!”接着他就把正在楼上配音的陈宝国拽下来:“听听这个。”陈宝国听完也当即说:“就这个,就是她了!”

《大宅门》一播,万人空巷,这首主题歌跟着剧情的推演越来越火爆。对我而言,这一次的成功比第一次《春天的钟》来得还要让我振奋,我终于可以确定这次我是真的实现了自我超越。不仅因为这首歌的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更因为它的演唱难度要远远大于《春天的钟》,它里头至少包含了京剧、豫剧、评剧、梆子、大鼓、民族、通俗七种元素在里头,演绎起来需要具备宽阔的音域和深厚的演唱功底。后来又有朋友跟我讲,这首歌不止七种元素,其中还有吕剧的元素成分在里头,这么说来就是集八种音乐元素于一曲了。

Q:有一点我们颇感好奇,这么多的音乐元素、这么高的演唱技巧,那么铿锵高亢、那么跌宕婉转,在短短2分多钟的歌曲里,能够把它演绎得如此天衣无缝、珠联璧合,您的功底是怎么练就的?您以前学过戏曲吗?

A:戏曲还真没科班学过。怎么会唱的呢?这得归功于八个样板戏,打小我就听着这八个样板戏长大,顺着唱、倒着唱,这个戏跟那个戏、这一句跟那一句,我都可以穿插起来唱。有一年我甚至想:自己一个人唱一回八个样板戏,穿插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当年我喜欢模仿各种戏曲,京剧、评剧、梆子,还有吕剧、越剧、豫剧,豫剧那个《朝阳沟》我特别喜欢唱,越剧里的《葬花》,还有江苏的评弹,那种越调:“弯弯曲曲的河里流出弯弯曲曲的歌,弯弯曲曲的……”(评弹方言),就是用方言来唱的。我从小就喜欢模仿,什么都仿、什么都学,只要是音乐的东西我都学着唱,这让我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我跟金铁霖、王酩老师当然不可能学这么多五花八门的东西,但我从这些恩师那里学到了如何用专业的演唱技巧将它们融会贯通、有机整合,所以拿过来稍加组合,让人一听就像是专门为我写的,那种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Q:您唱的每一首歌,都能用真情打动人心。尤其是您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里面的童声犹如天籁,那是心灵纯净的人才可能唱出的声音。您都年届六旬了,怎么还能保持这样的童真?

A:其实生活中我是个安静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太擅长与人交往、聊天什么的,为人也比较简单甚至过于率直。这跟我父亲的言传身教或许有关,他是1944年的新四军、老革命,一生耿直倔强,眼里不揉沙,文革时得罪了领导,1970年父亲带着我们全家下放到湖北荆门农村,那时我才14岁。

我们就住在农民家里,跟农民一样干农活,挑担子、下稻田、挣工分,一天两毛八分钱。那时候思想特单纯,就觉得应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苦活、累活抢着干,手上起血泡,肩膀磨破皮,全都不在话下。

记得那时候上学要走五六里地到镇上去,后来上高中开始住校,每次返校,都要把一个礼拜的米背过去,还要带上个瓶瓶罐罐装上炒好的菜,一星期都吃这个。

经历过艰辛苦难,人反而会变得坚强、豁达,什么事儿都看得开。

Q:您是幸运的,遇到几位大师级的老师。现而今,您也“桃李满天下”了。能否谈谈您从几位大师身上,学到了哪些宝贵的教学经验?

A:跟金铁霖老师学习的时候,他的学生特别多,每次去都是满屋子人,他总会说,“晓晴,你过来。”然后拿出20分钟时间,在钢琴上给我指导。这相当不容易了,有的学生大老远从外地跑来,等上一天也未必能排上。我上课时间虽然不多,但旁听的时间长,旁观者清嘛,耳濡目染学到很多东西。

后来我教学的时候,很多东西我都是回忆当年金老师给我的教诲。比方说美声、通俗、民族三种唱法,金老师常讲,实际上它们气息的运用,在胸口以下都是一样的,只是胸口以上的位置不同而已,开的口当然也不一样。“美声”它是“管状”的,你只要把“管状”搞通就行了;“民族”是从眉心上边拉出来的,像一根线;“通俗”你只要头顶上开着,怎么喊都没事儿,它不会破的。他这个观点,我觉得非常形象;李光伦老师,他是把我的真假声给搞通了,让我咽部的力量立了起来,这样才唱好了《春天的钟》,否则根本无法完成。

1990年,我又在中国音乐学院明星班进修了一年,师从卢德武老师,他又在各方面给我强化了一下。卢德武老师有个观点非常好,因为我当时是边学边演,等于是现学现卖,他就告诉我:把你自己原来的东西,放在左边这个兜里,老师教你的东西,放在右边那个兜里,回去以后你自己把两个兜里的东西揉吧揉吧,就成你自己的风格了。这对我的启示非常大。所以,我学了那么多、模仿了那么多,但最后还是有我自己的风格,这跟老师的教诲有很大关系。我能把不同的风格、曲种、音乐表达元素,最终变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体系,而不像有些人,被限制住了,唱美声的就只能唱美声、唱通俗的只能唱通俗,整天就这个。而这些教诲、知识和实践经验,今天我都运用到了声乐教学当中,对学生们的成长、提升有着很大帮助。

Q:在声乐艺术方面,您堪称全才,既是优秀的歌唱家,又是优秀的教育家。在教学上,您的优势和特长又是如何体现的?

A:我从事音乐教学以来,在网上看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视频,也听过一些老师的课,学了很多东西,加上我自己从业余到专业演唱了35年,已总结出一套比较简便的、系统的教学方法,今后还将进一步整理完善。

无论通俗的、民族的、美声的唱法,这些我都能教,除了意大利歌剧,那个我确实没学过,教不了。民族歌剧我学过,我们国家的几个大的民族歌剧我都可以教,譬如《洪湖赤卫队》、《江姐》、《刘胡兰》,还有《小二黑结婚》等等,这些民族的我都没问题,都演唱过。

当然,教学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条件不同,有的人只适合唱一种风格,你偏让他当全才,那是不可能的。

目前我正在筹办中国第一家网上音乐艺术学校,探索开展网上音乐教学。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哪怕再偏远的地方,只要有网络,就可以进行远程教与学。这对未来音乐人才的发现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线上教学的同时,线下我也会定期进行面对面指导。在北京朝阳区,我们已经选好了场地,有教室、有剧场,而且都很漂亮。

Q:您家里的酒柜占了整整一面墙,里面摆满了各种美酒,我们非常好奇,平时您喜欢饮酒吗?

A:我喜欢酒,尤其喜欢收集各种美酒。但为了保护嗓子,我基本不喝,而是把它们摆放在酒柜里,欣赏也是一种享受。

这一点,可能也是继承了我爸爸的情趣爱好,他是个爱酒之人。不过,他有个原则,从来不多喝,一顿也就二两,一辈子没喝醉过。他出去演出,总是背上个军用水壶,带上半斤酒,演出完了,自己拿个小杯子,斟上二两酒,悠然自得。

其实,我跟酒也是蛮有缘的,虽然不怎么喝酒,但我开过啤酒坊,哈哈哈……虽然不会喝酒,但偶尔也会品上一点。人家说晚上睡觉之前,喝点红酒对睡眠有好处,有段时间我就睡前喝一点红酒,但没坚持几天。还有段时间,人家说红酒泡洋葱对身体好,结果我也买来洋葱泡到酒里,谁知泡出来一尝,真难喝,太难喝了。

其实,我特别羡慕人家能喝酒的人,看人家在那儿推杯换盏的,觉得特别爽,心想我要是有点酒量就好了,肯定跟人家干!记得有一回,那还是在武汉歌舞剧院的时候,去部队慰问演出,那会儿年轻,一高兴,喝了一大杯红酒,结果吐得一塌糊涂。从此,再不敢那么喝酒了。

酒虽然是个好东西,但喝多了它就走向了反面。在人们日益追求健康和文明的今天,我觉得饮酒必须理性和适度。所以,在你们中国酒业协会去年举办的“全国理性饮酒日”宣传活动上,你们邀请我做个义务演出,我二话没说,毫不犹豫就来了。我觉得这样的公益活动特别有意义!

胡晓晴老师性格率真,跟我们谈得非常开心,兴之所至甚至边聊边唱,带着我们徜徉在她那曲折、坎坷而又精彩纷呈的艺术人生里。这些年她经常与艺术圈的好友们一起参加义演活动,为纪念从艺35周年,今年她正在积极筹备一台大型独唱音乐会。让我们期待着这位可亲可敬的“60后”艺术家,艺术青春常驻,就像她那不老的容颜一样,在歌唱艺术上永远走在春天里……

扫一扫上方二维码关注凤凰酒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