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乘专机出逃时匆忙 机组人员未全到齐
核心提示:1970年底,三叉戟开始正式装备专机部队,它速度快,飞行平稳,噪音小,舱内温暖恒温,这些卓越性能使三叉戟专机马上获得中央首长们的青睐。
凤凰卫视2月10日《冷暖人生》,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惊魂一夜,最精英的飞行机组长空梦碎,43年最后的航迹在天空中划出的巨大问号,陈晓楠专访256专机副驾驶康庭梓,《冷暖人生》迷失的三叉戟。
2014年的一天,75岁的北京老人康庭梓忽然通过网购买下了一架飞机模型。
康庭梓:我说一定要买下来,我根本就不考虑价格,我说一定要买下来。
陈晓楠:好像这一个小模型也价值不菲。
康庭梓:对,二、三百块钱,买下来以后我说这个我得把它支起来呀,后来我第二次又买了个架子,我就搁在我那个电脑桌上,我天天看着它,因为它能给我带来很美好的回忆,当然也带来这种回忆。
陈晓楠:其实很复杂的回忆。
康庭梓:对,这个心态是很复杂的。
解说:康庭梓买下的这架飞机模型机型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产的三叉戟,在当时它是国际客运飞机中的佼佼者,但如今它早已退役多年,成为了古董。
康庭梓:从它的外观就是包括总理在上边的题字,那几个字都是一样的,但是你再找到这样的,没有了。
陈晓楠:而且这上面写了252,这是还有当年那个编号。
康庭梓:252,在9月7号就是“九一三”的前几天,9月7号我就是用的252去执行了一次林豆豆的任务。
陈晓楠:就是您开着这架飞机开始了您人生中最不一样的这段旅程。
康庭梓:对,可以说这个从那儿就开始了。
陈晓楠:三叉戟,一种曾经非常著名的经典飞机型号,康庭梓生活在北京一户旧单元房里的曾经在电子管厂税务局古代过的普通退休员工,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其实不论在同事和邻里的眼中,为人和气的老康都和一般的安享晚年的老者没什么区别,只是他身上有两点还挺有趣,一个是年纪大了以后他反而开始热衷于年轻的生活方式,上网,没事儿就在电脑前浏览网页,还不时在键盘上敲敲打打。
第二就是老爷子竟然还会踩缝纫机,会裁剪衣服,会织毛衣,做得一手的好针线,然而几乎没有人知道的是老康这双敲键盘织毛衣的手其实曾经是多么的重要和珍贵,他曾经是中国技术最过硬的专门给国家领导人开专机的飞行员,曾经是万人仰慕翱翔蓝天骄傲的雄鹰,而更加罕有人知道的是他的命运曾经和那场震惊世界的政治事件和空难事故,和摆放在他家里床头的那架小小的三叉戟飞机紧密相连。
康庭梓:我也去过山海关现场,我给我家人在那儿休息的时候专门去看了看,确实是物是人非,机场还是机场,停机坪还是那个停机坪。
陈晓楠:你惊心动魄的一夜。
康庭梓:是,我惊心动魄的一夜就是在这里发生的,我似乎就在那短时间,我似乎就听到那隆隆的发动机声音,和那天晚上紧急的情况。
解说:晚年的康庭梓重回山海关机场,1971年9月13日,四十多年前那个扭转命运的夜晚一瞬间在他眼前重现,作为“九一三”的亲历者256号三叉戟专机的副驾驶他是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人证。康庭梓1937年出生于河南省巩县,1959年高中毕业,因为身体条件出色,家庭出身根正苗红,被空军特招为飞行员。
康庭梓:当时就是发了一身飞行学员干部服,戴个大盖帽,我就上照相馆照了个相,马上就寄回家去了,那时候自己感到很荣耀,家里边感到也很高兴。
陈晓楠:村里估计很轰动。
康庭梓:当时就弄个军属光荣匾,就开始弄到家门,军属光荣那四个字,确实来之不易。
解说:经过在空军第六飞行学院的数年学习,1964年成绩出色的康庭梓被分配到空军专机部队,专机师因其任务的特殊性,对飞行员和机组的要求极为严苛。
康庭梓:所谓专机嘛它是中央的小车班,小车是在地面跑,这是空中飞的,首长有紧急任务,都是我们去的,凡是那会儿开中央全会,什么庐山会议,都是我们部队像蜜蜂似的飞出去,然后再回来。
解说:在专机部队康庭梓先后驾驶过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运输机型,苏制伊尔14和伊尔18,1969年末,中国决定从巴基斯坦引进四架二手的三叉戟飞机作为专机,三叉戟是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客运机型之一,也是中国拥有的第一批喷气式客机,那时的康庭梓因为母亲罹患严重的青光眼,正在故乡探亲,一道紧急命令又将他召回部队。
康庭梓:我记得很清楚我母亲送我的时候捂着一只眼睛,把我送到村口,但是我就万万没有想到,这是最后一次,因为什么呢?我回去以后就改飞三叉戟飞机了,这次改装是决定命运的一次改装,可是对飞行员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飞行员和战士一样,求战心切,作为一个飞行员能飞到咱们国家最好的飞机,对自己来说对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没想到我改飞三叉戟专机就是一种命运的转折。
解说:接收和改装三叉戟是当时专机部队最重要的任务,由专机师领导,著名的功勋飞行员潘景寅负责,而能被选入这一任务的飞行员更是精英中的精英。
陈晓楠:当时让你去飞三叉戟,其他的飞行员很羡慕吗?
康庭梓:是很羡慕的,比如说我们吃饭的时候空军都在一块儿吃饭吧,当别的飞行员看到我的时候他说老康这样啊,他为啥给我比划这样呢?因为飞行员都知道,那个三叉戟它起飞以后它那个上航姿势和伊尔18不一样的,因为它是喷气的,所以它起飞以后它的上升角很大,他用这种比划来形容对你的一种羡慕。
江青坐一次便喜欢上引进的首批三叉戟专机
解说:1970年底,三叉戟开始正式装备专机部队,它速度快,飞行平稳,噪音小,舱内温暖恒温,这些卓越性能使三叉戟专机马上获得中央首长们的青睐。
康庭梓:第一个看上三叉戟的是谁呢?江青,因为她每年她要从北京大冬天坐飞机到海南岛去,当她坐了一次三叉戟以后,她就觉得这飞机不错,所以我给潘景寅当副驾驶,执行江青的任务也比较多,除了江青坐这个飞机以外,比如说后来华国锋,他在湖南当第一书记的时候他坐过,邓颖超坐过,谢富治也坐过。三叉戟虽然说刚来,但它的飞行任务挺重的,所以我基本上节假日都没在家休息过。
解说:1971年7月,康庭梓奉令带领一个机组前往广州白云机场,负责将四架引进三叉戟中的最后一架接回北京,经过测试试飞后,康庭梓亲自驾驶飞机由广州飞回北京,那三个小时的航程全体机组成员的心情都是轻松和喜悦的,彼时的康庭梓决然无法想到正是自己手中操纵的这架三叉戟,在短短的几十天后,就将迎来悲惨的命运,同时也将震惊全世界。
1971年夏天,中国从巴基斯坦引进的四架三叉戟飞机全部到位,并全部用作领导人专机,四架飞机被喷上中国民航的标志,分别编号为250、252、254和256,机舱内部也按照专机规格进行了改装,专机师的三叉戟中队亦成为优中选优的精英部队。
中国最顶尖的飞行员才能开三叉戟专机
陈晓楠:那你们能执行这样的任务其实也算是在当时那个年代里中国现有所有飞行员当中最顶尖的一些。
康庭梓:是这样的,因为专机它是要保证安全的,安全是第一的,所以在这个专机的要求,从飞行员的技术到飞机维修,地面的保证,都应该是第一流的,第一个口号是要带着阶级感情去执行专机任务,第二个就是说宁扑三次空,不误一分钟,这是什么意思呢?说首长来了,咱们赶快上机场,闻风而动,令行禁止,只要听到一点消息我们马上就出动,哪怕出动三次领导都没来,首长没来,那也不能说真正来了去耽误领导的时间一分钟,当时不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解说:1971年9月6日,康庭梓接到任务命他第二天驾驶252号三叉戟专机,由北京飞往北戴河。
康庭梓:隔着前舱的玻璃往下一看,底下有很多女兵穿着空军的衣裳,其中我就认出林立衡来了,为啥呀?她在我们部队蹲过点,虽然没有说过话,都知道她是林立衡,小名叫林豆豆,等我开始启动发动机的时候,那个调度室告诉我,你再等等,又过了四十分钟她们又上来了,我说她干嘛呀这么折腾,后来我才知道,她一本字典还是一双皮鞋忘了,说回去拿,来回耽误了四十分钟时间。
解说:9月7日的飞行在当时的康庭梓看来,只是一次普通的专机飞行任务,但他无法预知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作为正驾驶操作飞机了,四天之后9月11日中午,专机师副政委潘景寅忽然出现在部队宿舍,传达指令,第二天将一架三叉戟调往山海关。
康庭梓:处于待命状态,哪架飞机呢?256,他一说256我知道,这不是一般人的飞机,每年的九月份林彪要坐飞机回北京参加庆典的。这是个规律,过去坐的是子爵号飞机,这一次就开始坐三叉戟飞机了,最后他交代完说要保密呀,你就在大队参加值班吧。
我就吃罢中午饭给家里打了电话,传呼电话,打给其中有电话那一家,人家收费的,然后人家去给你叫去,前后得走一、二百米。我爱人接的,带着我儿子,当时一岁多,我就说值班不回去,因为这个电话太多了,经常是说值班回不去,给家里说一声就行了,这次电话也是挺重要的,因为这个电话完了以后很长时间就没法打电话了。
陈晓楠:就等于这个电话之后其实很久,你们家里人就不知道你出事了。
康庭梓:这就出事了,完了就出事了。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冷暖人生》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二 21:50
重播:周三 15:05
解说:第二天,1971年9月12日星期日,北京西郊机场,那一天的白天在康庭梓的记忆中是如此祥和,事后想来却像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平静时刻。
康庭梓:星期天白天也没事,地勤我们下边都有打排球的打篮球的,整个机场显得很平静,我还拉了一会儿二胡,因为我喜欢拉二胡,娱乐完了以后我还看了一会儿英文空中对话的这个知识,我们中队还有一个小兄弟吧,正在搞对象不太顺利,我还过去给他做做工作。
陈晓楠:如常平静的一天。
康庭梓:很平静。
陈晓楠:根本预感不到任何波澜已经在你前面。
康庭梓:对,一点都预想不到,你看六点钟我到食堂吃饭,吃的是那个蒸饺,正要吃,我们大队的值班员他就喊,他说有紧急任务快回去,这个飞行员一听到紧急任务那就是我把饭碗一推往大队跑。
解说:军令如山倒,停机坪上256号三叉戟专机旁瞬间灯光闪亮,人头攒动,地勤人员忙碌着起飞前的准备工作,而机组人员也都整装待发。他们共有9人,包括机长、驾驶员潘景寅,第一副驾驶陈联柄,第二副驾驶康庭梓,三名机械师,李平、张延奎、邰起良,通信员陈松鹤,领航员老李,以及机舱服务员小魏,预备两名副驾驶,让康庭梓意识到本次任务之重大。一个小时后,天已全黑,两辆伏尔加轿车从黑暗中先后驶近,几名神秘的乘客登上飞机,晚7点40分,三叉戟飞离西郊机场,目标山海关。
康庭梓:陈联炳坐在副驾驶位置上,潘景寅正驾驶,我就站在那个他们机组的后边,观察飞行。林立果坐这儿,刘沛丰坐这儿,他们俩在那儿就是聊天呢。在这个过程中,就我和林立果的视线无意当中就对上了,因为我向后看他就向前看,他一下及看到我以后,他脸色马上就沉下来,而且他们俩不说话了,我现在回忆一下就他当时那个脸色是很阴沉的,甚至很恐怖的,他看到我以后他就那么盯着我,盯了好一阵,他不吭声。
解说:原来这次256号三叉戟紧急调机山海关它的秘密乘客包括“副统帅”林彪的儿子林立果,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处长刘沛丰,林立果的英文翻译以及两名年轻的女兵。半个小时后,飞机到达山海关机场,按照惯例“首长”在下飞机时要对机组成员进行“慰问”。
康庭梓:但是他走以前他就以自己是一个首长似的,到前舱去表示了一下,握握手啊,感谢啊。他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他说首长明天要坐这架飞机,人民解放军的战士要听林副主席的指挥,关键的时候要起作用。这几句话我听得很真切的,但是当时谁也不可能想到他要干什么事儿,你当时说人民解放军战士听林副统帅的指挥,这也很正常啊,毛泽东缔造的,他指挥的,这也很正常啊,关键时候起作用那不就是飞的时候呗。
解说:特殊的乘客离去之后,机组人员还要在山海关机场进行“飞行后”的工作,对飞机进行全面的检查,以准备第二天的飞行,潘景寅交代机械师给飞机加油至17吨,飞行员对航空油量都十分敏感,听到这个数字康庭梓马上想到,明天的飞行任务不可能是把林彪载回北京参加国庆庆典那么简单,因为从山海关到北京根本不需要17吨油。
陈晓楠:你认为后来猜测他一直以为是要飞广州的。
康庭梓:对。
陈晓楠:但是不能对外面说是要飞广州。
康庭梓:对,他就是不说飞广州,但是听到他这个17吨以后我意识到他是这样想的,但是绝对不会告诉他飞广州是另立中央的。
陈晓楠:可能就是告诉他要飞广州。
康庭梓:为。
陈晓楠:但是要保密。
康庭梓:反正你是,对,要保密,你是飞行员嘛,只管飞就行了。
解说:出于专机部队严格的保密规定,以及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机组人员谁也没有对这个加油量提出疑议,然而由于机场的加油车油枪与先进的三叉戟飞机的油舱接口不配套,加油工作在当晚并未完成。据康庭梓事后推测,机长潘景寅应该事先得知林彪方面下达的256专机将于9月13日白天,飞往广州的命令,并要求他严格保密,但恐怕连潘景寅自己都无法想到,这条心中划好的航线会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后就迎来命运的急转弯。
1971年9月12日,256号三叉戟专机抵达山海关机场,准备第二天运送“副统帅”林彪的重大任务,“飞行后”工作做完已是晚上九点多。
康庭梓:等我们做完“飞行后”把发动机盖上,所有的插销什么的都准备好以后,在这个时候邰起良说了句话,因为9月中旬海边还是有点凉的,刮风,我当时穿的是布工作服,机组中间就他一人穿皮夹克,他当时他说了句什么话,他说你们谁冷啊?我把皮夹克给你们穿,这句话如果在平时说完也就完了,但是在这时候说却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躺在温都尔汗的那个几具尸体里头,唯有邰起良是穿夹克的。
解说:忙碌了一晚机组人员吃过晚餐已是十点,此时机长潘景寅又召集大家开会。
康庭梓:后来我们机组这九个人都集中在机械师那个房间,第一大家汇报了一下各自的工作,李平就说飞机上的油还有12吨半油。小魏就说我在北京起飞的时候我茶具没固定好,结果起飞的时候摔了几个,表示检讨。然后潘景寅在这会上面就说明天咱们就六点起床,六点半吃饭,完了以后咱们就上机场准备飞机,他把这时间安排给说了一下。
林彪出逃时很匆忙 机组人员都未全到齐
解说:会议结束已是10点40分,除潘景寅外专机组其他八人分别在四间宿舍中休息,康庭梓和领航员就睡在三名机械师的隔壁,疲惫的人们很快进入梦乡,然而半夜时分敲门声突然响起。
康庭梓:调度室主任就说一句话,首长都快了快起床。
陈晓楠:特急促那个敲门声。
康庭梓:很急促,我们宁扑三次空不误一分钟,就是要练这些。等我拉开灯开始穿衣服,就是穿了一条腿,还没穿第二条腿的时候,就听见发动机轰隆启动了,因为发动机启动的声音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一听这个声音我当时就说怎么回事怎么机组都没到齐怎么发动机响了。
等我冲到机场,等我看到这个飞机的时候,这飞机呼就滑出去了,呼一下就出去了,就开始动了,我们叫滑行了,这怎么回事啊?怎么机组都没上啊,你怎么能滑出去呢?这咋回事啊?我们就不顾一切就跑啊。
陈晓楠:就完全不可思议。
康庭梓:不可思议啊,过去没遇到过这事儿啊,你别说机组主要人员了,你就是服务员你也都得上去啊。
解说:尖利的飞机发动机声响划过夜空,惊惶的康庭梓看到,此时的停机坪上已经乱作一团,机场守卫部队以及林彪警卫8341部队的人员都在已经启动的256号三叉戟旁边,慌乱的奔跑着。
康庭梓:有些人说开枪,有人说不准开枪,不光人乱,而且发动机的声音也特大。那个白炽灯照着,整个那个停机坪就乱套了。这时我就发现那个从吉普车下来一个当官的,他是说的山东话,他说你把飞机拦住,他用这个手抓着我这个胳膊,拿那个枪点着那飞机,我当时就反复问他,我说谁在飞机上,他就是不说,我说你开车你堵它去呀,你拉我干什么呀。
车还没怎么动,飞机已经开始起飞滑跑了,就来不及了,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听这样的飞机起飞声音是很好听的,但是那天晚上在那种很紧张的心情的支配下,我听到这个飞机的声音就像那个很撕裂的那种歇斯底里那种感觉。就是啊,你丢下机组这么多人,你就这么哗就起来了,跑道灯也没开,这叫怎么回事啊?我们带着很多很多的问号在观察这架飞机,就看着它消失在黑暗中。
在场很多人的,有海军地面保障人员,有我们机组,还有陆军8341赶上的人,这就海陆空全有了,大家一看飞机起飞了全傻眼了,我们的领航员就在我身边,他就一看表0点32分,这个时间实际上就给锁定在历史上。
解说:短暂的震惊后,在场人员全部集中到机场的海军调度室,调度员拿起话筒紧急呼叫256号飞机,但回答他的只有无限的静默。
康庭梓:后来他就干脆叫潘景寅的名字,潘景寅你快回来,我命令你快返航,结果根本就没人回答,因为那个夜深人静他只要一回答,哪怕他摁一下发声按钮,那音响里也会喳响一下。
陈晓楠:你们都在等那个声音。
康庭梓:都等,结果没有。
解说:呼叫无果后在场的一位领导随即拨通了给中央的电话。
康庭梓:他就说了一句话,我们当时就深深的印在脑海里,什么句话呢?老虎和叶群把首长搞走了,这就是他的原话,后来我们才知道,老虎是林立果的小名。
解说:0点46分,起飞14分钟后三叉戟飞出了机场雷达的监控范围,调度室中的人们束手无策,只能临时撤离,九个人的机组此时已一分为二,潘景寅和三名机械师在飞机上,而包括康庭梓在内的两名副驾驶,通信员,领航员和服务员则被遗落在地面上,机场调度员老李为茫然错愕中的五个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细节。
康庭梓:一个就是我们睡觉以后潘景寅没睡觉,他一直守着那个电话,就在调度室那屋,在这个中间潘景寅接过电话,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电话是什么时候呢,就是十二点零五分。这时潘景寅就出来了,出来以后敲机械师的门,他把机械师叫起来了。
陈晓楠:他是有意的只叫了三个人。
康庭梓:有意的,他肯定是人授意他这么做的。
陈晓楠:就是不要带所有的人。
康庭梓:就是说机组越少越好,肯定是有人授意他的,我觉得除了林立果不会有别人,凡是劫持飞机的都是把机组人员弄得越少越好。
陈晓楠:那他选择三个机械师也是精心选择的,这个问题在网上这么多年很多人给我提出来不理解,说是副驾驶领航员比谁都重要,干嘛把那个没用的机械师给弄上去了。其实这就是人们不了解这个专机,不了解飞行,飞机这个主管机械师是李平,飞机舱门的钥匙都在李平兜里揣着,还有飞机上这些堵盖,夹板,插销,这些东西都归机械的去负责的,离开我们这几个飞机能走,但是你离开机械师寸步难行,这就是潘景寅为什么把机械师三个人单独叫起床的一个,唯一的一种做法。
潘景寅自己亲手导演了这么一场,有走有留的这么个局面,自己把自己送上了绝路,但是潘景寅起飞之前绝不知道这是一次阴谋,这是一次陷阱,他完全是按照当时历史条件下我誓死捍卫林副主席的,结果令他想象不到的,让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起飞以后就不是他说了算了。
解说:震惊世界的“九一三”之夜飞机起飞前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
康庭梓:太突然,太意外,就像一场恶梦一样,就是你做梦都想象不到的事,它竟然成了一种现实。
解说:机组中天上的四个人和地上的五个人又将分别迎来什么样的命运?
康庭梓:十一点的时候,我们还在开机组会,作为一个战斗的集体,结果三个多小时以后,我们机组的四个人就躺在了温都尔汗的草原上。
解说:飞机起飞后,划出一条诡异的航迹,那巨大的转弯又说明着什么?下周请继续收看《冷暖人生》《迷失的三叉戟》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