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SEE三江源保护探访:“鸟喇嘛”扎西桑俄的另类修行

2018-09-04 18:36 凤凰网公益
  • T大

2018年8月,来自阿拉善SEE的20多位企业家会员奔赴青海三江源进行环保科考。从2012年设立三江源保护专题以来,阿拉善SEE已经组织过5次探访活动,让更多的企业家深入到三江源保护专题的项目地,了解当地公益伙伴的环保工作,与项目伙伴互动交流,为三江源保护专题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

这次平均海拔在4600米的高原探访,还有几位热情好客的藏族同胞一起同行——扎拉、东周群培、尼玛扎西、土旦丹巴、阿旺久美和罗藏彭措,他们分别来自阿拉善SEE的公益合作机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青海省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和绿哈达。此次探访的核心就是要深入到合作伙伴的项目地,看看由阿拉善SEE资助的本地NGO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设和收获。

阿拉善SEE环保公益行业发展高级项目经理王亦庆在路途中,为探访团成员讲述了“鸟喇嘛”扎西桑俄的故事,虽然此次探访并不去到年保玉则神山,但扎西桑俄的环保故事却不容错过。

保护生态的藏地佛陀

扎西桑俄

年保玉则地理图示制作:扎西桑俄

当大多数高僧在寺院里诵经冥想时,48岁的“堪布”扎西桑俄,却选择了一种远离庙堂的另类修行。

扎西桑俄,1970年出生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白玉乡年保玉则山下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他在家中排行第二。根据藏区习俗,如果家中超过两个小孩,一般会把其中一个送往寺院完成学业,亦是为减轻家庭负担。13岁时,他被父亲送进了40多公里外的白玉寺。早早离家的扎西,常通过观鸟来缓解乡愁。

他从小生活在年保玉则神山脚下的鄂木措圣湖边,与雪山、草原、湖水、万物生灵一起生活,对鸟有着特别的喜爱,并在闲暇时用寺院里学到的绘画技能,基于自己的观察将这些美丽的生灵画下来。久而久之,被当地人称为“鸟喇嘛”。

观鸟活动

27岁的扎西考取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格西学位,成为一名深通佛学经典,可担当寺院主持的“堪布”。可毕业后,他并没有听从父母的意见继续待在寺院,而是选择游走山野的生活,就像翱翔于天空的鸟。

十多年前,他在拉萨游学时在一个小旅馆偶遇了一位民间观鸟爱好者——深圳观鸟会董江天(也是SEE合作伙伴)。交流中他才发现原来也有人和他一样痴迷于鸟类。在董江天的帮助下,他开始逐步将藏区鸟类和科学意义上的鸟类名称、英文名、拉丁名对应上,并逐步走上保护的道路。

之后他去拜访了三江源藏区生态保护的引路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扎多老师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吕植老师,学习了解成立保护组织的方法,并在他们帮助下成立了年保玉则协会。

在他的带动下,白玉寺和附近一批喇嘛、牧民加入了协会,开始从事年保玉则及周边的保护。

在姐姐和朋友的资助下,扎西有了专业的照相机,学会了拍摄。2005年夏天,他和朋友在白玉寺旁观鸟,一对体态娇小的小鸟闯入他的镜头。根据鸟背部红褐色,腹部黑白相间的特点,扎西判断,这就是藏区独有的“天珠鸟”--藏鹀。

藏鹀因其头部羽毛纹理很像藏族人喜爱的天珠(一种宝石),被当地百姓视为是“神鸟”。它的活动范围通常仅限于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稀有鸟类,扎西说自1990年以来,科学家的观察记录不足10次。

每年春夏藏鹀繁殖的时候,也恰恰是牧民牛羊上山的时候,很多鸟巢被踩踏,使小鸟繁殖失败。

扎西和伙伴们不辞劳苦的和牧民们讲,听的人却不多。因为年保玉则周边有六大教派29个寺院,不同区域的牧民只愿意听从自己寺院的号召。

于是,扎西和伙伴们想了一个办法,他们将藏鹀的形象画在了唐卡上,并拿着唐卡去拜访这些寺院的活佛,讲述保护的想法。由于保护生命与佛教思想的一致,这些活佛都很认可他们的行动,并在唐卡上签名、留言、盖章。

一下子,藏鹀在六大教派活佛们的加持下,变成了当地“神鸟”,牧民们都愿意听从扎西他们的号召,错开藏鹀繁殖的时期上山。小鸟得到了保护。

拯救人类通往天堂的“信使”兀鹫

扎西曾说,相比宗教,他更喜欢科学,科学让人感到自由。但这几年离开寺庙,他却发现,在藏区,要想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还需要借助宗教力量。

兀鹫

“天葬”依然是藏区被推崇的一项传统丧葬方式。将人的尸体拿到山上指定的地点,并让兀鹫吞食,这个仪式被认为是灵魂不灭,轮回往复,亦是一种布施。

然而担任人类通往天堂的“信使”兀鹫,却面临越来越多的生存困境。扎西说,除了污染和城市化,导致兀鹫数量减少的另一威胁就是食物短缺。

兀鹫以往靠腐蚀的牦牛肉和天葬为生,但现在放生的人越来越少,牧民更愿意把死去的牛、羊卖给旅游景区的饭店,以此获得更多收入。

同时,年青一代藏民并不太坚持传统的天葬文化,更没心思关注兀鹫的生死。

可扎西不想袖手旁观。他不止一次拖着死牦牛上山想去给兀鹫送食,但兀鹫多盘旋于高山之上,做巢往往在高处,腐肉往往还没等兀鹫吃到,就被其他动物分食了。

后来,扎西索性就叫朋友在他腰上捆绑一根绳子,他徒手攀援绝壁,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亲手把腐肉送到兀鹫的巢穴中。

2007年,扎西桑俄成立了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号召当地的喇嘛一起,制作了一部《我的高山兀鹫》纪录片,播放给当地牧民看,希望他们能够了解兀鹫食物短缺的问题。

不是环境变了,是人心变了?

在扎西的微信朋友圈里,所发内容几乎都与青藏高原的动物相关。他用汉藏两种语言写到泰戈尔的名言:“对待动物的态度反映一个民族的文明水平。”

扎西桑俄与高山兀鹫摄影:郭思宇

2012年,为了支持他的工作,阿拉善SEE在年底的筹款拍卖会上拍卖了扎西的两幅画,由会亲何梅出38万元买下。用这笔资金,扎西和伙伴们在2013年与SEE、山水一同举办了“年保玉则论生态——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大会请藏地活佛、牧民、国内国际生态科学家、官员、企业家、保护工作者一同讨论青藏高原的保护,就放牧、垃圾、放生三个话题开展交流。

大会吸引了年保玉则周边数十个寺院的活佛,以及著名的五明佛学院慈城罗珠堪布参加。被吸引来的还有远自甘南州、四川阿坝、拉萨的僧人。跨界的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成了一次藏区环保的启蒙大会。

大会之后,数十个寺院开启了环保行动,十多个牧民环保小组成立,更多的僧众个人成为了环保的种子,开始在各地萌发。2017年SEE创绿家西北场新获得15万资助的甘南甘加环保小组,其创始人桑杰嘉措喇嘛就是在这次大会后,带领僧众开始环保之路的。

各地开展的保护行动也令人欣喜,垃圾处理、雪豹保护、白马鸡保护、草场保护、雪山监测等工作逐步开启。

以前,年保玉则山周边有一种藏柏经常被砍伐用来制作藏族吃早餐的糌粑箱子,由于分属不同教派,牧民也不愿放弃这个营生,使得这种藏柏变得十分稀有。大会之后,在跨教派的号召下,藏柏砍伐被遏制,大大减少。

扎西喜欢通过绘画记录自己观察到的鸟

扎西桑俄曾说“不是环境变了,是人心变了”。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保护的是环境,还是人心?还是两者都有?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保护生态的佛陀。

(文章部分内容综合自新华社《“鸟喇嘛”扎西桑俄:庙堂之外的修行》)

相关文章:

守护7亿中国人的水源地!阿拉善SEE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探访纪行

阿拉善SEE三江源保护探访:“雪域环保人”扎多的“卓巴仓”之梦

阿拉善SEE三江源保护探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

阿拉善SEE三江源保护探访:中国民间自然保护组织的一个“奇迹”

阿拉善SEE三江源保护探访:环保NGO与地方政府有效联动的经典范本

阿拉善SEE三江源保护探访:“鸟喇嘛”扎西桑俄的另类修行

阿拉善SEE三江源保护探访:保护藏区“自然圣境”生物多样性

阿拉善SEE基金会荣获“中国慈善信用榜”民间筹款型慈善机构第五名

中国企业家们的“阿拉善之梦”,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

责任编辑人:马明月 PP002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