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台湾茅台酒,读懂一些历史的故事

2018-07-25 08:56 凤凰网酒业
  • T大

茅台酒因其悠久的酿造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上乘的内在质量、深厚的酿造文化,以及历史上在中国政治、外交、经济生活中发挥的无可比拟的作用,以及在中国酒业中的传统特殊地位等因素,被尊称为“国酒”。茅台酒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点,人们把茅台酒独有的香味称为“茅香”,是中国酱香型风格的典型。茅台酒无论是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还是在老酒收藏家眼中,都是中国第一品牌的酒。茅台酒产自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大家也许并不知道,在中国的台湾地区也生产过茅台酒,并大量出口,在国际上也曾风光一时。

历史背景

在中国的酿酒史上,真正完全用粮食经制曲酿造的白酒始于唐宋,赤水河畔茅台一带所产的大曲酒,当时就已经成为朝廷贡品。至元、明期间,具有一定规模的酿酒作坊已经在茅台镇杨柳湾陆续兴建,值得注意的是,茅台地区当时的酿酒技术已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回沙”工艺。至明末清初,仁怀地区的酿酒业达到村村有作坊。在此期间,茅台地区独步天下的回沙酱香型白酒已臻成型。

到了1704年(康熙四十二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茅台白酒的品牌开始出现。除此以外,以“回沙茅台”、“茅春”、“茅台烧春”为标志的一批茅台佳酿,亦成为贵州白酒的精品。乾隆年间,云贵总督张广泗向朝廷奏请开修疏浚赤水河道以便川盐入黔,促使茅台酿酒业的更加兴旺,到嘉庆、道光年间,茅台镇上专门酿制回沙酱香茅台酒的烧房已有20余家,其时最有名的当数“偈盛酒号”(原“偈盛烧房”)和“大和烧房”。到1840年,茅台地区白酒的产量已达170余吨,创下中国酿酒史上首屈一指的生产规模,“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成为那一时期茅台繁忙景象的历史写照。

进入二十世纪,尽管茅台镇酿制的酱香白酒已经远销上海、广州、京津等地,声名远播,但因“大和烧房”在咸丰年间毁于火灾,茅台镇酿酒业形成了以“偈盛酒号”一支独大的局面。1910年,“偈盛酒号”以茅台酒在江宁府(今南京市)举行的南洋劝业会获奖,使得茅台酒更加名噪天下。1914年5月,袁世凯政府决定派团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规定凡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奖的商家,一律敦请提供展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当时执政贵州的护军使——旧兴义系军阀——刘显世正为黔军将校的任命迟迟得不到北平政府批准急于巴结袁世凯,诚惶诚恐,责成贵州公署以“茅台造酒公司”的名义,推荐了“偈盛酒号”的茅台酒参展。

结果茅台酒不负众望,在这次博览会上夺得(戊)银质奖章。稍后,于1916年在美国南加州的海滨城市圣迭戈又召开了一次“巴拿马加州万国博览会”。由于“中国名酒风味独特,又以冰晶而显其长,受到西方各界人士的青睐。”

茅台酒荣获“金奖”,并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被公认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消息传回贵州,茅台酒身价倍增,当时还没有商标保护的概念,不仅“偈盛酒号”的茅台酒一酒难求,但凡茅台镇大小酿酒的酒号、烧房、酒坊所酿之酱香白酒皆冠以“茅台酒”,竟全部成了人们争相竞逐的珍品佳酿。作为“贵州王”,刘显世岂能让肥水外流,“偈盛酒号”的茅台酒俨然成了贵州都督府的专供酒,宴请宾朋好友、达官显贵,酒桌上必备之酒。

黔军军官,凡连职以上的,依职务资历,定期配发茅台酒,以提升士气,因此,但凡黔军出身的国民党将领,与茅台酒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何应钦、朱绍良、谷正伦等人从1916年投身黔军参加护法运动,至1924年纷纷转投广州革命政府,栖身贵州近九年光阴,怎能不独钟茅台年投身黔军参加护法运动,至1924年纷纷转投广州革命政府,栖身贵州近九年光阴,怎能不独钟茅台。

▲谷正伦

谷正伦,贵州安顺人,国民党高级将领,上将,曾任国民政府宪兵司令,甘肃省主席、贵州省主席等职,在国民党中有“现代中国宪兵之父”的称誉。1916年起在黔军历任团长、旅长,中央直辖黔军南路卫戍司令、第四路军司令、总司令。其弟谷正纲、谷正鼎均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了我国大部分粮食丰产区,大后方粮食供给十分紧张,茅台镇的酿酒业在酿酒原料采购上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许多小作坊因为无法购进足够的高粱、小麦等,不得不停产或转产,致使茅台镇的酿酒业趋于凋蔽,年产量由先前的300吨以上锐减至1938年时的不足70吨。“偈盛酒号”也难以幸免的陷入原料荒,因为茅台酒对投料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错过季节酒质会大打折扣,因此,对战争没有准备的“偈盛酒号”在1938年的产量只有29.5吨。

茅台镇至重庆只有三百多公里,水陆交通都极其便利,后撤到重庆的中央政府高官们本以为搞些茅台酒会更方便,没想到却更费周折,有的没实权的甚至一瓶都搞不到。此事也引起了何应钦的重视。何应钦抗战时期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负责战时的军制、计划和指挥,有权调配战时物资。对“偈盛酒号”茅台酒情有独钟的何应钦为了保护这一中国“第一白酒”不会凋零,在不影响战需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对“偈盛酒号”的酿酒原料予以保障。

至1945年抗战结束,“偈盛酒号”茅台酒的年产量始终维持在60至70吨之间,占当时茅台镇产量三分之二。

抗战胜利后,时局依旧动荡,茅台镇的酿酒业也没用得到有效恢复,除“偈盛酒号”外,仅存“成义烧房”、“荣和烧房”和“恒兴烧房”三家,但其成立时间、生产规模及名气都不能和“偈盛酒号”相提并论。1948年,何应钦卸任联合国军事参谋委员会中国政府代表,从美国回国,任国防部长。尽管他极力主张武力消灭共产党,并是国共内战的发动者之一,但与共产党两年仗打下来,已经感觉到军事力量对比和战争形势的转变,着手为自己和国民党政权找后路。蒋介石撤退的宗旨是能带走的都带走,绝不给共产党留下,何应钦是贵州有人装车,福建有人装船,当然是贵州自己想带走的就一定不会留下。“偈盛酒号”茅台酒二十年的国宴用酒地位、众多军政要员的专好以及何应钦、朱绍良、谷正伦等对其特有的情怀,自然不会旁出撤台名单。为了确保“偈盛酒号”在台湾能够成功复建,何应钦授意谷正伦,一定要把人、配方、原酒、设施等全部带走。

1948年11月至1949年4月,“偈盛酒号”进行了一场自1704年有证可考以来的历史大迁徙。谷正伦不愧“中国现代宪兵之父”,抓人搜物滴水不漏,加之在甘肃十年重视发展农耕,又做过粮食部长,也深谙酿酒所需条件,“偈盛酒号”的酿酒师一个不少,连同酿酒配方、贮存多年的陈酿、窖池窖泥、酒曲、制曲设施设备、存储容器、水样、种子,移植的周边植物物群等,甚至将酒号内外挖地三尺,所有土壤全部运走。有朱绍良的接应,顺利抵达台湾。

台茅诞生

1949年5月,来自贵州仁怀茅台镇的酿酒大师们就开始了艰辛的酒坊选址历程。台湾岛与贵州省纬度相近,都在北纬200至300之间,地形地貌也极其相似。台湾岛地形复杂,多山地,溪流湖泊密布,特别是由北向南纵亘着一条高大的山脉,多座山峰海拔在3500米以上,最高山峰玉山海拔更是近4000米,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将来自太平洋的季风挡在东海岸,而在山脉西麓,形成了数以千计的环山对峙、高温潮湿、风速小的十分有利于酿造茅台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的小环境。这与茅台镇地处河谷,风速小,有利于酿造茅台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的地形非常类似。茅台镇海拔450米,酿酒师们选择了近百个海拔在400~500米之间的类似小环境,从年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间、植物物种及周围环境等多方面予以筛选,还采集了上万份土壤、水源样本分析比对,进行微生物培养。

历时七年,最终选定台中市外埔区铁砧山下大安溪和大甲溪交汇的一处环山谷地,年平均气温24摄氏度,年日照时数1800小时,年降雨量1400毫米,风速小,高温无冬,水质清澈甘甜,富含微量元素,多样物群落微生物群,经过微生物培养,茅台镇原有的多样物群落微生物群在这里可以生存和繁殖,并达到相近的水平。台湾茅台酒就在这里诞生了。

风味特点

台湾茅台酒的酒精含量为55度,风味特点是:酒色清亮透明,有清逸的药香,入口醇甜甘爽,后味平淡。广告语:“开得瓶来,异香扑鼻”。从台湾茅台酒的理化指标来看,总酸总酯与大陆的高梁小曲酒类似,但乳酸乙酯却比国内高粱小曲酒少。己酸乙酯的含量每100毫升达到54.65毫克,估计是在匀兑时添加进去的,但是固形物含量每升高达1.47克,超过了国标3.7倍,估计是勾兑时添加糖所致,这在大陆是不允许的。1978年参加了在日内瓦举办的世界第十六届酒类大赛上,荣获银奖。在这次赛会上,台湾的竹叶青、荔枝酒获得金牌,使得台湾省的酒大出风头。

价格对比

台湾茅台酒以城市中产阶级为消费对象。因此,当时的价格相当于法国马爹利一类中档白兰地。由于在台销售采取“数量少、高价格”的策略,使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由于台湾的出口型经济导向,其年产估计在100-200吨左右,年出口量达到30—50吨左右。也就是说占台湾白酒出口总量的15%左右。主要销售到美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1987年以前,台湾茅台酒在香港的换汇一般比贵州茅台酒高10%,而且价格稳定,下表为两种酒的价格对比。

贵州茅台酒和台湾茅台酒在香港的零售价格(1984—1988)

        酒零

年月

贵州茅台酒

台湾茅台酒

规格

金额(港币)

规格

金额(港币)

198410

飞天牌

一斤装

60

瓷瓶一斤装

74

19852

飞天牌

一斤装

70

瓷瓶一斤装

85

198610

飞天牌

一斤装

82

瓷瓶一斤装

93

198710

飞天牌

一斤装

92

瓷瓶一斤装

98

19889

飞天牌

一斤装

288

瓷瓶一斤装

102

原因分析

从上表中可见,虽然台湾茅台酒属于异地生产的茅台酒,但卖价在一段时间里却比贵州茅台还高,判断一定是包装和广告做得符合香港消费者的需要。台湾茅台酒的包装颇具特点,出口酒用白细瓷瓶装。正面以高梁、小麦、绿豆为图案,标明酿酒之原料。背面配以小诗:“劝君细酌茅台酒。励此金瓯待补心。”构图朴素、典雅大方,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内盒用黄瓦纸做成,防止瓷瓶磕碰。外盒采用三色印金。瓶塞采用软木塞更显用心,在西方开瓶是一项十分考究的服务技能和修养,作为生活方式比较西化的香港消费者,宴会用酒都有专门的开瓶器,显然软木塞的茅台酒是更受欢迎。

进入1990年代以后,随着贵州茅台酒的海外销售越做越好,酒的原产地品质越来越受到华人华侨的认可,台湾茅台酒已逐渐式微,便逐渐把消费群体转向普通工薪阶层,台湾茅台酒这个“旧时王谢堂前燕”,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证明了南橘北枳,茅台酒异地酿造是行不通的,更加凸显贵州茅台酒的珍贵!

来源:壶中岁月

责任编辑人:王玮 PSY101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