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0/0
  • 中国人40年吃饭史,90后没见过的粮票,一套收藏价8万元

    现代人已经很少看到的粮票,从1955横空出世,到1993年黯然离场,它代表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粮票时代。图为广东兴宁县1967年版的粮票,“周转”二字透出玄机:根据1955年的相关法律规定,农民如果因为经济困难而将口粮卖给国家,以后在一定时期内要买回,这种小票就是凭证。

  • 中国人40年吃饭史,90后没见过的粮票,一套收藏价8万元

    这是上世纪50年代,浙江农民向国家交粮的情景。在副食品贫乏的时代,人们几乎完全靠主食充饥,28斤粮食仅能满足一个成年人一个月最低的粮食需求。28、32、40等数字,深深烙在一代人心中,以至于多年以后,作家张贤亮把这种粮票统治下的生活称作“数字化生存”。

  • 中国人40年吃饭史,90后没见过的粮票,一套收藏价8万元

    1960年,贵州都匀公社食堂里,农民们正在欢乐地吃着“大锅饭”。在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这样的场面逢年过节才偶尔一见。

  • 中国人40年吃饭史,90后没见过的粮票,一套收藏价8万元

    图为北京市居民粮食供应证。和粮票一样,城镇居民可以拿着它来购买粮食。这种供应证和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地方料票一起,构成计划经济时代保障粮食供应的“四证三票”。

  • 中国人40年吃饭史,90后没见过的粮票,一套收藏价8万元

    图为上世纪50年代,天津一位老大娘拿票买粮的情景。最基层的定点粮店,限制了在此买粮的居民:一家几口人、大米多少斤等,不容丝毫差错,“粮店比派出所还厉害”。

  • 中国人40年吃饭史,90后没见过的粮票,一套收藏价8万元

    那个年代有句俗话叫“手握粮票走天下”,可这句话不准确,应该说“手握全国粮票走天下”。那些风情各异的地方粮票,在本地是买粮的硬通货,而一旦跨过省市的界限,立马变成一堆废纸。

  • 中国人40年吃饭史,90后没见过的粮票,一套收藏价8万元

    图为60年代的宣传画,展现了当时的节约粮食之道:首先,批判铺张浪费的行为;另外,即使到了丰收年,农民也要不忘计划用粮,精打细算为将来留余地;而对于城里的居民,每当粮食定量变更时,得及时到粮店去修改。

  • 中国人40年吃饭史,90后没见过的粮票,一套收藏价8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餐桌上的副食品变多了,粮食吃不完了。1993年5月10日,北京开放粮油价格的第一天,朝阳区某粮店的店员在登记注销最后一批粮票,陪伴人们近40年的粮票成为往事。

  • 中国人40年吃饭史,90后没见过的粮票,一套收藏价8万元

    虽然粮票退出了流通领域,但仍有不少人珍重地把它收藏起来,收藏起一段饥饿而辛酸的岁月,也铭记那不可忘却的吃饭教训。

  • 中国人40年吃饭史,90后没见过的粮票,一套收藏价8万元

    图为1955年版全国通用粮票,1956年、1957年又经两次印刷,今天的参考收藏价为每套500至700元。而最贵的是196x年版全国通用粮票,该套粮票发行于1960年至1962年之间,全套6枚,面额分别为1两、2两、半斤、1斤、3斤、5斤,市场参考价为好品每套3万元到8万元。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