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为真能做朋友!与父母相处至少有七种幻觉

2017-06-20 16:47 凤凰网综合
  • T大

本文转载自:新周刊(new-weekly)

文:冯嘉安

你和父母能否沟通?图/pixabay

父母说的“我都是为你好”,子女说的“我会听话的”,二者都是一种幻觉。

 

1  不要以为真能做朋友

都说最完美的代际关系如朋友一般,即父子如兄弟、母女如闺蜜。年纪相差很大的人可以成为“忘年交”,可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却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即使父母开明,把子女当成独立的个体,但始终做不到平辈相交。

子女从小在父母的管教之下长大,从脆弱的婴儿到自立成人,父母总不可避免地有老母鸡般的保护欲。这种保护欲并不会因子女长大成人而减少,最典型的说法是“哪怕你七老八十,在父母面前也是小孩”。

所以,这怎么做朋友嘛……

父母专属表情包,你欣赏得了不?

 

2  不要以为真有“独立空间”

未成年子女不想被父母管头管脚,就会要求“独立空间”(但生活费绝对不能少哦),其实是一种撒娇;而西方社会视为共识的“成年即独立”,在中国很难实现——不是年轻人要啃老,就是老人不放过年轻人。

啃老就不必说了,而父母对成年子女的生活空间的介入,很多人想必吃不消:周末早上被厨房传出的动静弄醒,还以为家里进贼了呢,一看原来是自家爹或妈在收拾厨房做早餐……所以有些人宁愿在陌生的城市做空巢青年,也不愿淹没在父母的溺爱里。

网传“假期回家前后妈妈的表情”,说出了很多空巢青年的心声。

 

3  不要以为服从就天下太平

电影《摔跤吧!爸爸》里,摔跤教练父亲俨然吉塔和巴比塔姐妹的“上级”,姐妹俩对父亲的魔鬼式训练除了言听计从别无选择。很多中国家庭也存在这种严厉的家长制,强势的父母一手包办子女的一切。

子女则可能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一类是无条件服从,比如最近被“骗婚”的演员印小天,父母说要找学历高的、身高超过一米七的,他全都照办;一类是质疑家长的权威,但要么硬碰硬引发剧烈冲突,要么相处需要技巧导致心累。

电影《摔跤吧!爸爸》中,面对父亲的魔鬼式训练,两姐妹曾一度求饶。图/电影《摔跤吧!爸爸》剧照。

 

4  不要以为钱能改善关系

在很多人看来,定时(按月或按季度)给父母生活费已经是“尽孝”的表现了。但是,父母要的并不是钱(他们往往会把子女给的钱原封不动存起来),而是子女的关爱和陪伴,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尽到赡养义务,让父母衣食无忧只是子女改善与父母关系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面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子女要做的,不是逃避(别相信什么“逃避可耻但是有用”),而是尽量满足,并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的变动,比如,带他们去看一场正在热映的电影。

陪伴父母就是最好的“尽孝”。图/ 凤凰网

 

5  不要以为沟通就立刻见效

两代人之间由于阅历、价值观等差异,很难沟通。别的且不说,在几点起床、几点睡觉这一点上,两代人就没法达成共识——还真有早上6点起床、晚上8点就睡觉的父母。很多人或者觉得父母不可理喻不想沟通,或者觉得自己是“话题终结者”不敢沟通,症结都在于不能承受巨大的沟通成本。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就明白了:做一个策划案,都得出尽法宝来回拉锯n轮才能说服客户,跟父母的沟通,也一定是长期的、需要考验耐心的。

 

6  不要以为父母说“随便”就是真的随便

你带父母去商场,问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说“随便”;带他们去餐馆,问他们想吃什么,他们还是会答“随便”。然而,如果你真的“随便”了,按自己的意思安排一切,父母却不领情。

他们嘴上说“太贵了”“太麻烦了”,心里在嗔怪你不够贴心:钱是可以花,但最好花到点子上。为人儿女的则觉得父母辛苦一辈子,为他们花多少钱都是应分的。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你好”,结果却南辕北辙。

我们都是听着“我是为你好”、“爸爸妈妈不会害你”之类说辞长大的一代。图/暴走漫画

 

7  不要以为“善意的谎言”能瞒过父母

一旦碰到病痛、失业、分手等不好的事,很多人会选择不告诉父母,理由是“怕他们担心”。面对逼婚也是,明明是单身狗,怕父母在亲戚朋友面前落了面子,于是去网上“租”个女友或男友带回家。

你觉得这是“善意的谎言”,并为父母“正常”的反应松了一口气,但实际上,父母又怎会看不穿你这些小伎俩?他们只是配合你罢了—你演,他们也在演。归根结底,只要你自己能独立起来,父母也会放心。

“租”个女友或男友带回家,常常会闹出许多笑话。图/ 电影《合约情人》剧照。

获取更多有趣又有料的内容,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青年”;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青年制氧机(ID:qingnianzhiyangji)

责任编辑人:周思诗 PSY022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